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专业介绍

作者: 时间:2024-04-03 点击数:

一、学院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是学校以“双一流”创建为牵引,瞄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大技术和人才需求,聚焦城市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决策、应急装备等四大研究方向,以专业基础、系统实践、行业认知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立足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学院现有安全工程(公共安全方向)、应急技术与管理2个本科专业。

学院所属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省属高校唯一获得A类的学科)始建于1949年,2003年获批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入选安徽省高校I类高峰学科,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982年开始招收通风与安全方向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首批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设立,2011年获全国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批消防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08年入选安徽省A类(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015年获批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目,2017年入选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9年入选安徽省唯一特别支持高峰学科,2020年入选“十四五”安徽省高校两个I类高峰学科之一。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安徽省属高校唯一A类学科。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关心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双方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和共性问题;深化“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等课题研究;围绕人才培养、业务培训、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培育、科普教育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安徽省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交流座谈会

 

二、专业介绍

安全工程(公共安全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任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对安全生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安全科学与技术、安全生产管理与监察和职业健康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评价与咨询、职业健康管理等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安全系统设计、安全管理、安全监察、安全技术咨询与评价、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水平,并能够成为所在单位从事安全技术及管理的技术骨干。

◆主要课程: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公共安全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技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安全人机工程、燃烧与爆炸理论、防灾减灾工程。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从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与人员安全、灾害事故技术调查等领域的规划设计、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安全评估、安全管理与监察等方面的工作。

 

应急技术与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正确,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应急技术与管理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门从事突发事件处置、灾害风险评估、应急信息管理、应急辅助决策、防灾规划、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应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达到应急管理领域中级工程师能力水平,并能够成为所在单位从事应急技术与管理的技术骨干。

◆主要课程:公共安全学、安全工程学、应急管理学、应急决策、防灾减灾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灾情统计、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研发、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急救援管理培训、事故评估与预警、应急救援风险控制预防及事故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国家级青年人才1名,重点研发计划首席1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名,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1名,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名,安徽省教学名师1名。

袁亮院士


安徽理工大学与安徽省应急管理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专家队伍建设、应急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以及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省应急管理厅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指导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周天伟厅长一行在校长袁亮院士陪同下调研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双方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协同创新,着力培育应急管理领域新质生产力。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周天伟一行在校长袁亮院士陪同下调研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青年教师赴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开展交流对接。

青年教师赴清华大学合肥院交流学习 

 

四、人才培养

学院面向国家人才需求,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论联系实践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 强化“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培养安全与应急领域专业人才:针对安全工程专业,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培养“城市安全创新班”。针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与中国通服安徽公司联合培养“应急技术与管理卓越班”。

联合培养“城市安全创新班”签约仪式

学生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学习

2. 理论授课和认知实践相结合,打造“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用人需求,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合制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通服和信等研究机构和优势企业共建7处本科生实践基地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专家为学生授课

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专家为学生授课

3. 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以在线课程为载体,创新实践为基础,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跨区域协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范式。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主办教育部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年度研讨会

4. 与省应急管理厅深化合作,共建全方位应急人才培养平台:与省应急管理厅相关处室建立定期人才培养沟通机制,共同推进省内应急产业人才培养。

 

全省应急管理干部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开班式

 

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

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为路径,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深入合作,培育优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实践成果,为一流本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1. 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国家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面向我国城市安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安全科技服务等方向,培养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产业创新人才。国家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于2021年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全面创新改革揭榜任务批准,作为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改革任务6个实施主体之一,以一流的学科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揭牌仪式

2. 与中国通信服务安徽公司共建长三角应急产业研究院:学院与企业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深化多层次务实合作,携手服务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安徽及长三角区域应急管理事业提供关键支撑。

共建长三角应急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签订

3. 拓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强化技术需求与创新成果精准对接,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

“长三角高校院所行”走进东南大学项目签约仪式

与安徽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应急技术联合实验室 

4. 联合承办中国(合肥)安全应急博览会“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论坛”:人才培养、产业生态的双轮驱动,与20余家单位共同开展行业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市场洞察以及项目运作。

 

安全与应急论坛举办

5. 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发布《可燃气体探测器环境适应性选型白皮书(甲烷篇)》,联合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评估,支撑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安理智慧,践行国家战略。

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可燃气体探测器环境适应性选型白皮书(甲烷篇)》预发布会

六、考研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以上,就业学生中,90%就职中铁、中建、中冶等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2022年、2023年毕业生考研录取均超过50%,考研录取学生中,65%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

 

部分毕业生考研去向

七、校园生活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为抓手,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激发青年,多彩校园文化熏陶青年,丰富社会实践锻炼青年,暖心志愿服务展示青年,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

 

部分活动获奖证书

 

班委竞选及团员青年工作交流活动

 

选拔、组建院第一届乒乓球队,参加学校2023年大学生乒乓球团体赛

 

组建院第一届合唱团,参加校团委青春歌会,荣获二等奖第一名

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学习活动